你是否曾經想過,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持續進步,而有些人則原地踏步?為什麼相同的起點,卻能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?
答案或許藏在我們每天重複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習慣中。
上週與大家分享了改變我自我成長觀的三本經典著作,今天要帶大家深入探討另一個對我影響深遠的主題:「習慣養成」!
習慣是我們生活的基石,它們決定了我們每天的行動,最後塑造了我們的人生軌跡。
「我們是我們反復做的事,因此,卓越不是一種行為,而是一種習慣。」—— 亞里斯多德
沒有人能一夜成功,但每個人都能透過正確的習慣,日積月累地走向更好的自己。
在這一集中,我將分享三本幫助我建立更好生活習慣的寶典,它們不僅教會我理解習慣的形成機制,更提供了實用的工具來轉變自己的日常行為模式。
《The Power of Habits》 |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
這是我深入了解習慣世界的第一本書,也非常推薦大家去閱讀這本書,作者Duhigg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展示了習慣背後的科學原理:
「你無法徹底消除壞習慣,你只能取代它。」
🧠 習慣迴路:我們為何做我們做的事
想像你的大腦有一個自動駕駛系統,它遵循著這個看不見的迴路:
1️⃣ 線索 (Cue) — 觸發行為的信號(「嘿,該行動了!」的信號)
2️⃣ 例行動作 (Routine) — 被觸發的行為本身(你的身體自動執行的反應)
3️⃣ 獎勵 (Reward) — 大腦記住這個循環重複的回饋( 大腦釋放「繼續做!」的訊號)
舉個例子:如果你每天下班(線索)會忍不住買零食(例行動作)來紓解壓力(獎勵),你可以保持相同的線索(下班時間)和獎勵(紓解壓力),但將例行動作換成散步或聽音樂。這樣,你的大腦仍然獲得了想要的獎勵,但行為已經變得更健康。
🔍 習慣黃金法則:抓住關鍵習慣
這本書還介紹了「關鍵習慣」(Keystone Habits)的概念,這些是能觸發連鎖反應、改變其他習慣的特殊習慣。例如:
每天健身可能會自然帶來飲食改善、工作效率提升、睡眠質量改善
整理床鋪可能帶來更好的財務紀律和工作生產力
冥想可能改善注意力、降低壓力及提高自我意識
找到你的關鍵習慣,你就能以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的生活改變!
而這本書中我最震撼的,是書中提到的Eugene案例。
這位患者因腦損傷幾乎失去所有記憶功能,卻仍能形成新習慣!他可以在完全不記得學習過程的情況下,每天準時散步、找到廚房並取出零食。這證明了習慣的力量深植於我們最原始的腦部結構中,比意識記憶更加根深蒂固!
💡 我的關鍵心得: 我們常常專注於培養新習慣,卻忽略了解析舊習慣的運作機制。理解你的習慣迴路就像找到了行為的源頭開關,一旦掌握了這個開關,改變將變得事半功倍。
《Thinking Fast and Slow》 | 快思慢想:你的大腦如何被暗中操控
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對自己決策能力的認知!諾貝爾獎得主Kahneman在這本書說明了我們擁有兩套思考系統:
⚡ 系統1:自動駕駛的大腦
快速、自動、不費力、無意識的思考模式
處理日常自動化行為,幫你在0.1秒內判斷危險
容易受到環境暗示和偏見操控
⚡ 系統2:需要手動操作的大腦
緩慢、費力、邏輯的思考模式
專司複雜計算和深度分析
消耗大量能量,所以大腦不喜歡常用它
這本書裡有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實驗:辦公室裡放了個「自己拿咖啡,自己放錢」的盒子。研究人員在房間牆上換不同的畫 - 有時候掛人像畫,有時候掛風景畫。結果呢?掛人像畫的週期裡,收到的錢是風景畫週期的兩倍!值得注意的是,當被問到時,幾乎沒人記得房間裡有畫!
「當我嘗試想像『小事』的力量時,我不得不承認...一切事都沒有小事。」
💡 我的關鍵心得: 意志力比不過你的環境!想養成好習慣嗎?別硬撐,直接改變你的環境才是真理。把蘋果放在桌上而不是洋芋片;手機調成黑白畫面讓它變得無聊;睡前把運動鞋放在床邊提醒自己晨跑。這些小改變,效果都超乎你想像!
(如果你還沒有加入電粉大家庭,這裡也是一個可以讓你養成好習慣的環境,歡迎加入我們!小小置入一下哈哈)
《Atomic Habits》 | 原子習慣:複利效應如何放大你的每一個選擇
如果前兩本書告訴我們習慣是什麼,這本書則教我們如何打造一個不敗的習慣系統!James Clear用「原子」這個概念完美比喻了習慣的本質:微小但強大,是構成我們生活的基本單位。
「人生就像複利投資,你今天投入的每一分努力,都會在未來以你無法想像的方式回報你。」
📈 1% 法則:小改變,大奇蹟
每天進步1%,看似微不足道,但一年後你將成長為原來的38倍!相反,每天退步1%,一年後只剩原來的3%。這就是複利效應的魔力,適用於財富累積,也適用於習慣養成。
🔄 打造不敗習慣的四大法則:
讓它顯而易見 — 想喝更多水?把水瓶放在桌上最顯眼的位置
讓它有吸引力 — 想愛上跑步?配個酷炫的跑步播放清單,讓運動變得有趣
讓它易於執行 — 想晨練?睡前就穿好運動服,降低晨起時的阻力
讓它令人滿足 — 完成目標後立即給自己小獎勵,強化正向迴路
👤 身份改變:習慣養成的終極秘密
這個概念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觀!不要說「我想減肥」,而是說「我是一個注重健康的人」;不要說「我想早起」,而是「我是一個紀律的人」。
每當你面臨選擇時,問自己:「這個決定符合我想成為的那種人嗎?」每個小決定都是在為你的身份認同投票,日積月累,你將成為你所想成為的那個人。
💡 我的關鍵心得: 習慣不是關於你想「做」什麼,而是關於你想「成為」什麼樣的人。當你將目標從外在行為轉向內在身份,動力將從短暫的意志力轉變為持久的認同感。這是從「我必須這麼做」到「這就是我」的質變,也是習慣能否持續的關鍵。
總結
這三本習慣之書教會我最寶貴的一課是:
「我們的生活不是由偶然的大決定塑造的,而是由日復一日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習慣決定的。你今天的選擇,決定了明天的你。」
想想看,如果你每天只讀5頁書,一年就是1825頁,相當於讀完6-7本書!如果你每天只存50元,30年後加上複利,可能就是你舒適退休的基礎。如果你每天只多走1000步,一年就是365000步,足以改變你的健康狀況。
這就是習慣的魔力:微小但持續的改變,最終會帶來巨大的人生轉變。
而綜合這三本書的精髓,我會整理成以下的幾個步驟和面向:
1️⃣ 理解你的大腦如何運作
認識習慣的神經迴路
了解潛意識的強大影響力
接受複合效應的數學真理
2️⃣ 精心設計你的身份與環境
首先定義:「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」
重塑環境,讓好習慣變得簡單,壞習慣變得困難
創建明確的線索和即時的獎勵
3️⃣ 開始極小化行動
習慣養成的第一步必須小到不可能失敗
想冥想?先承諾每天只做1分鐘
想健身?先承諾每天只做1個伏地挺身
建立追蹤系統(例如:在日曆上標記每天完成的習慣)
4️⃣ 持續優化你的系統
預設失敗計劃(「如果我早上沒時間跑步,那麼我就在午休時走樓梯」)
兩次法則(可以偶爾錯過一次,但絕不連續錯過兩次)
每月檢視並調整你的習慣系統
以上三本書分享給大家!
你有什麼想要養成或改變的習慣嗎?現在就拿出紙筆,寫下你想成為的那種人,然後設計一個微小的第一步吧!記得在下方留言分享,我會給你具體的建議!
下一集我將分享關於職場工作的書單,教你如何用正確的觀念面對職場管理與工作。別錯過!
閱讀開啟智慧,行動創造財富。我們下一集見!如果想要看到更多的書推薦,也請訂閱期待下一篇~
想看更多內容嗎?快來追蹤我的 IG,那裡有更多精華影片和實用建議!👉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leftsideescalator.jacky/
訂閱成為電粉,加入自我成長大家庭,一起做更好的我們!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join/leftsideescalator-jacky
推薦Podcast集數 #151 我們最大的恐懼是成功還是失敗?我的冰人挑戰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