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31 Jacky-三十歲的反思«訪談精彩回顧»突破自我舒適圈、自由與自律、人生價值觀的轉變
「人生其實就是一直在『做最好的自己』與『活在當下』做平衡。」
本集轉發自 Janet «那些學校沒教的事»的訪談。這次的特別企劃 — 「三十歲的N種樣貌」,Janet 採訪了許多年過三十的人,聊三十歲對他們來說是什麼樣的意義,帶給他們什麼啟發。這一集的內容,jacky將分享自己在離職半年後,人生有什麼樣的進展與突破,一起看下去吧!
上集合作訪談 → 台灣/美國的生活、工作、文化差異
本集原聲帶 → Jacky&Janet-三十歲的反思
📍訂閱我們的 Podcast,最新集數搶先聽! Apple/Spotify/mixerbox/kkbox
📍追蹤我們的 IG,不漏掉任何最新活動資訊! @ leftsideescalator.jacky
從 Instagram 離職 — 突破自我舒適圈
追求更高程度的自我成長
「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,我不想把自己局限在一個公司、一個行業,想挑戰其他不同的成長方式。」
在 Instagram 擔任資深軟體工程師5年之後,Jacky 察覺到自己的成長幅度降低,雖對於工作內容得心應手,同時也感到過於安逸。因此決定在30歲生日那天離職,甚至生日那天特別安排一個環節—在幾點的時候要向老闆提離職。除了對於工作本身的安逸感外,因為疫情而在台灣待一年的遠距工作體驗,也是讓 Jacky 決定離職的原因。
在台灣一年的時間,Jacky 除了體驗到遠距工作帶來的自由度—不用進公司,也做了許多新的嘗試,例如單車環島、辦畫展、辦攝影展、開 Podcast 等。雖然在 Instagram 的工作條件很不錯,不過做自己的東西相較於幫別人做 App,總是有種不一樣的感覺,像是做自己的 Podcast,能夠有更直接的產出,自由度更高。
探索自己,過程本身就是答案
離職之後,Jacky 打算用一年的時間,走遍全美國的63個國家公園,並在生日當天就為自己訂下一台車,開啟一個人的冒險之旅。而在旅程裡,Jacky 非常享受那種「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,但是又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、我是誰」的感覺,正因為沒有對行程做非常詳細的安排,才能保有旅程中的彈性,利用那些在路上看風景的時間,去思考或放空,沒有特別要找出一個答案,相信著「過程本身就是答案」。
越是自由的生活裡,越需要自律
在 Jacky 探索國家公園的過程中,其實沒有所謂的「日常」,每一天都過得不一樣,有時爬山、划船,有時選擇沉澱自己、回顧此趟旅行,有時到了有網路的地方,就打開電腦開始處理 podcast 相關的工作事項。在這樣看似高自由度、高彈性的浪漫生活背後,其實需要高程度的自律,才得以去維持生活的節奏。例如 Jacky 會針對冥想、寫作、健身、錄音的時間做刻意安排,Janet 則是會將自己的 Podcast 工作視為定錨,以之去安排自己的行程。
Jacky 認為自己現在過著的旅行生活,就是要「學會在混亂之中找到秩序」,並且相信「自律=自由」,越是崇尚自由,則越要學會如何自律。
人生與愛情價值觀
對於三十歲的想像—沒有任何意義的「數字」
三十歲離職走向自由冒險之旅,選擇了不同於社會所言之「三十而成家立業」的道路,Jacky 抱持著 "Nothing to lose" 的心態—「原先離開的公司可以再回去,透過既有的工作經驗也還能找到一份新工作,但是這麼特別的人生機會只有一次。」
Jacky 所認為的「30歲」,單純只是一個沒有意義的數字。幾年後再回頭看,並不會後悔自己多工作一年,卻會後悔自己沒有拿這一年去好好地冒險與突破。
想像五年後的自己
回望25歲時的自己,當初的那個 Jacky 並無法想像現在的自己會從 Instagram 離職、進行著探索國家公園之旅。這樣超乎想像的結果,讓 Jacky 想起一句話:「我們常常會高估一天可以完成的事情,但卻低估一年可以成就的改變。」每一天盡力的去過、做自己認為值得的事,最後抵達的地方,一定會超乎自己的想像。
看到這裡,試想五年前的自己去看現在的自己,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?
真誠面對遇到的每段愛情
Jacky 認為越快找到自己所謂的「靈魂伴侶」是越好的,因為有更多時間能夠一起累積美好的、冒險的回憶。若是遇到自己很喜歡、覺得很適合的對象,則是可以把握當下去行動,而不是期待著下一個更好的人到來,每一段戀情都值得去好好嘗試、好好試錯。
“Fall deeply, fail fast, burn beautifully.”
真誠地對待自己與對方;不蹉跎於一段註定會失敗的感情;結束時讓他漂漂亮亮地結束。就像流星一樣,雖是在邁向毀滅與墜落的過程中,但願在天空中燃燒時,盡情地美麗。
對於愛的定義是:「給別人能夠摧毀自己的力量,但同時去相信他們不會這麼做。」
邁入30後,價值觀的轉變
廣度 vs. 深度
Jacky 認為,人生最重要的價值建立在深度上。當你出國旅行到第一個國家時,可能會因為文化衝突而感到驚艷,但當你去到第五十個國家後,就會發現其實每個國家都有類似之處,文化衝突感也會越來越小;若是你在一個國家待上比較久的時間,甚至在那裡居住、生活,你可能會獲得更深刻的回憶以及收穫,這就是「深度」能帶來的價值。
不過 Jacky 也認為在20到30歲之間,廣度與深度的取捨,是需要依照自己經歷到的事情去做判斷。例如在年輕時可能會需要多嘗試、探索新的事物,確立自己的熱忱所在後,再去深入鑽研某個領域;或是選擇永遠將時間投注於那些能為自己帶來長遠價值的人事物上。
與其回首過去,不如專注於現在
若要回到過去改變一件事情,Jacky 回想到自己在高中二年級時非常喜歡打籃球,但是因為某一次表現失常而受了傷,在高三時便沒有繼續鑽研自己的球技。到了30歲的現在,雖然有在從事打籃球這項運動,但Jacky 也能感受到體力大不如前,也曾想,若是當時有繼續堅持下去,盡自己最大的努力,也許就不會感到如此遺憾。
在«呼吸»這本書裡有一段話,Jacky 非常喜歡。
“Four things in life that will not come back. The spoken word, the spare arrow, the past live and missed opportunity.”
過去的事已經發生,我們只能回味、反省,並不能去改變它。與其後悔當初沒有把某件事做得更好,不如利用那股力量與時間,去將現在、眼前真正想做的事做到問心無愧,讓五年後的自己,會回頭謝謝現在的這個自己。
為什麼開始專注於自我成長?—起源與契機
「當我不做最好的自己時,我會感到很後悔。」Jacky 認為發揮自我的最大潛力,做出最好的自己,最能讓他感到快樂。在高中、大學時期,Jacky 也因緣際會接觸到很多書籍,因而受到了人生的啟發。有一句話是:「不看書的人活一條命,看書的人活好幾百條命。」透過看書,可以拓廣我們的視野,幫助我們擁有不同的思考模式,對 Jacky 來說是改變人生很重要的契機。
人生其實就是一直在「做最好的自己」與「活在當下」做平衡。在狀態好的時候,會覺得自己已經找到了人生的意義與目標;但在某些時刻,還是遇到一些需要處理的課題。透過不斷地探索、不斷地找尋,終究會在「成長」與「持續」之間,找到一個自己最舒服的狀態。
📖Podcast中提到的書籍
«呼吸» Exhalation — Ted Chiang
«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» Design your life — Bill Burnett and Dave Evans
我是 Jacky ,謝謝你的閱讀!歡迎追蹤我的 Medium、Instagram。如果對我的節目內容有興趣,也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🙂
IG: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leftsideescalator.jacky/
FB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eftSideEscalator.Jacky/
Apple: https://tinyurl.com/nkzxjy7s
MixerBox: https://bit.ly/3nFgCgQ
Spotify: https://open.spotify.com/show/0F5GELsYPlFggJQKkF7Lja
KKBOX: https://tinyurl.com/yx9wfy8n
Google: https://tinyurl.com/9d6947hx
電扶梯走左邊,讓我們一起自我成長,離開舒適圈,做最好的自己!
Article written by Zarina Lin